旅游资讯

首页 > 旅游资讯印象池州旅游资讯 /

池州概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7-03-07  浏览次数: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62万。
      池州人文积淀深厚。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近1400年。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曾住池州编著《昭明文选》,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诗仙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留下《秋浦歌》十七首等著名诗篇;晚唐杜牧曾任池州知府,所作的《清明》,让杏花村饮誉天下,清代贵池学者郎遂编撰了《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杏花村志》。历代名人陶渊明、苏轼、岳飞、陆游等都曾驻足池州,并留下宝贵的文化珍品。同时还有“中国戏剧活化石”贵池傩戏、“京剧鼻祖”青阳腔和东至花灯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源远流长的佛文化、诗文化、戏文化、茶文化,享誉海内外。
      池州生态环境优美。素以生态闻名,有“天然大氧吧”之称。市域内森林覆盖率近60%,全年大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主要河流水质均在优、良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5倍,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绿地率38.4%、人均公园绿地13.1m2,环境质量在中东部地区首屈一指,非常适宜人居,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013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池州交通区位优越。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162公里长江黄金水道、铜九铁路和沪渝、济广、京台三条高速以及206、318两条国道贯穿全境,池州九华山机场建成通航,宁安城际铁路将于2014年建成通车,池州长江公路大桥2014年初开工建设,东(至)九(江)高速、望(江)东(至)长江公路大桥加快建设,池州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是800里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皖南示范区的定点停靠码头,“水陆空”于一体的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池州物产资源富集。素称“江南鱼米之乡”,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茶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森林公园九华山,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等名山名水,各类景区景点300多个,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矿产资源富集,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有色金属矿藏的储量居安徽首位,特别是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品位高、储量多、开发加工潜力大,为华东地区之首,已初步形成了非金属矿新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具有池州特色的产业。
      池州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池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发展,着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区”建设,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465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83.58亿元,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25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8944元,增长12%。
     “十二五”时期是池州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为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发展,着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六个翻番”,达到“一个赶上”、“一个同步”、“一个前列”,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六个翻番”;人均主要指标赶上皖江示范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同步;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把池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



上一篇:池州历史沿革


下一篇: